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67:你捨棄你今生的因緣,你就回不了你真实的家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2.12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2.28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楞严经01-50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)


楞严经要义67

楞严经要义67

 净界法师宣讲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讲义145面

己二、別显修證

我們從前面幾堂課的学习,我們知道当我們在修学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時候,這当中有二點是要特別注意的:第一點、相妄性真的观念,相狀就是由於我們過去的业力所显現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种相互的作用。這种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的作用,就是我們的根接触外塵的時候,會产生一种了別的心識,而這都是一個暫時生滅的因緣,所以叫做虛妄。根塵識的背后它的本來面目,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,它是不生不滅的,從古至今永远沒有改变的,這個我們叫真实的。所以一個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人,最重要的是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,你一定要告訴你自己,這個都是暫時的因緣,你千万不能夠心隨境转。我們被一時的因緣所转,而失去了我們永恆的功德,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個相照破,破妄显真;观察根塵識,我們一生的暫時的因緣都是一個生滅法,而這生滅背后真正的本來面目,現前一念心性,才是我們真实的皈依处。這是我們在修学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第一個观念「相妄性真」。

第二個观念、性相不二,雖然相狀是暫時的,你說我們今生的根塵識都是暫時,但是你捨棄你今生的因緣,你就回不了你真实的家。所以我們剛開始还是要依止假相,依止假相來迴光返照,才能夠「返妄归真」。所以我們剛開始一定要借假修真,你於現前這些假相的根塵識,还不能完全否定。換句話說,我們对於眼前的因緣,你是執著不得,但是你也棄捨不得,保持一個不即不離的狀態。這就是我們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二個观念,第一個你不能執著它是实有,第二個你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。這個就是我們在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对今生因緣的態度。

己二、別显修證

前面的幾科都是在讲,我們在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一些理观的观念。這個地方就正式的開显它一個修学事相的因緣。別显修證,分別的显示二十五位聖人,所修證的圓通法門。這正式讲到它的事修的過程。(分五:庚一、阿难請問圓根。庚二、如來垂詢聖众。庚三、众聖各說證門。庚四、放光現瑞总印。庚五、佛敕文殊簡擇)

庚一、阿难請問圓根。

本经的当机众阿难尊者,前面所有的理論听完以后,他就起立來請問佛陀來如何選擇圓通的本根,來当作我們修学三昧的一個下手方便。

自述迷情    阿难尊者把他修学的心情表達出來。

阿难及諸大众蒙佛開示,慧觉圓通,得无疑惑。一時合掌頂禮雙足,而白佛言:「我等今日身心皎然,快得无碍。雖復悟知一六亡义,然猶未達圓通本根。

阿难尊者跟法會的大众,承蒙佛陀在前面二科的開示,這時他的內心可以說是「慧觉圓通,得无疑惑。」“慧觉”指的是能观的智慧,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叫慧觉;“圓通”是他所观之理,圓三諦理。能观的智,如何去照了所观之理,這個地方已经完全通達,而且沒有任何的疑惑。這是把他对前面的学习,做一個总結。

這時他就合掌頂禮佛陀的雙足來白告佛陀說:「我等法會众生,听到前面佛陀讲到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一些理观的思想,可以說是「身心皎然」;对我們眼前的身心世界這個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道理,是非常的清楚明白。我們的生命是怎么由业力的熏习而显現出來,這樣的一個空假中三观的思想非常的清楚,說是「快得无碍」;“快”是通達愉快,而沒有障碍。現在又听到了,所謂「一六亡义」;六結一旦解開,其实一念的妄心也不可得,因為六結是依止一念妄心而起的,所以它們之間有相互的作用。但是現在卻还沒有通達如何來選擇自己的圓通本根。

到這個地方,阿难尊者对於整個《楞严三昧》的观念非常清楚,但是真如本性是一個无相的,一個清淨圓滿的真如。那么我們应該從哪一個門,從哪一個點悟入,會比較好呢?你說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么多的方便門,哪一個會比較適合我們?修学的下手方便,到這個地方阿难尊者还沒有明白,是把他自己修学的整個心情表達出來。

依解起修      這個地方就赞嘆法門救拔的一個力量

世尊!我輩飄零,积劫孤露,何心何慮預佛天倫,如失乳兒,忽遇慈母。若復因此際會道成,所得密言,还同本悟,則與未聞无有差別。

阿难尊者說:世尊!我們這种生死凡夫,飄落於生死轮回当中,我們可以說是「积劫孤露」,多生多劫“孤露”,孤苦无依的意思;「何心何慮預佛天倫」“何心何慮”就是何等的庆幸,可以說是不幸中的大幸,在這生死轮回当中,能夠遇到這么殊胜的法門,並不是自己能夠事先預知得到的,而且能夠「預佛天倫」,又能夠生為佛陀的堂弟。這個情況就好像一個「如失乳兒」,失去乳母的小兒,假設沒有人救護的話是生命不保,這時候突然間遇到慈母的保護,表示一個生死凡夫,我們一直在根塵識中打转,我們不知道什么地方是我們的家,一次的根塵識消失了,又現出另外一個根塵識,我們永远被根塵識所牵引。這時候佛陀在《首楞严王三昧》開始告訴我們要破根塵識,要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,才能夠解脫生死。這時候就好像一個孤苦无依的小兒子,遇到了慈悲的母親一樣,得到生命的救拔。

若復因此際會道成,所得密言,还同本悟,則與未聞无有差別。

假若我能夠把握這個殊胜的因緣,「際會」就是《首楞严王三昧》殊胜的因緣,我肯定能夠成就无上菩提的道果。「因此際會道成」,成佛是要有際會,当我們能夠把握這個際會去修学的時候,是什么相貌呢?「所得密言,还同本悟」 (這段較深,諸師註解不同,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比較清楚。)蕅祖說:這「所得密言」是約著因地的观行來說。為什么說我們在因地修学的時候是「所得密言」?因為「行起解絕」。《首楞严王三昧》在讲道理的時候,佛陀依止名言來发明三諦理,但是真实在修止观的時候是離開一切名言的,是沒有相狀的,观察因緣法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它当体是无自性的、是无生的,但是它有它暫時的假相,但是在观的時候心中是沒有名言的,叫「所得密言」。在因地的時候是「行起解絕」,在果地的功德,可說是自心本具;当我們破妄显真,把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的相狀破壞以后,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時候,這個心性是從什么地方而來呢?「还同本悟」本來就俱足的,只是我們過去一時間把它疏忽了而已。這個地方等於是說明這個法門的殊胜,跟法門修学的過程。

則與未聞无有差別。

如果不能夠好好的把握這個際會來修习观照,就跟沒有听聞是沒有差別的,「徒聞无功」。際會难得,這是讲到法門的殊胜。

請問圓根    這一段就正式的來請問圓通本根。

惟垂大悲,惠我秘严,成就如來最后開示。」作是語已,五体投地,退藏密机,冀佛冥授。

惟愿佛陀能夠依止大悲心,來教授我成就无上菩提道果的方法,如何來選擇圓通本根,來当作修学的方便,成就如來最后的開示。因為整個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理論,佛陀該讲的都讲過了,只有修学的下手处还沒有開示,所以這是整個修学三昧最后的開示。」說完以后五体投地,退藏密机;“退”,退回本位;“藏”,就是心中保持默然;“密机”,心中默默的期待佛陀的開示;冀佛冥授,希望佛陀能夠在暗中,能夠用間接的方式來教授;“冥”是昏暗的意思,或者說是間接的意思。

這段話的意思,從古德的註解是說:因為佛陀在回答圓通本根的時候,佛陀並沒有直接宣說,而是請弟子們來宣說,佛陀一一的認可。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「冥授」,佛陀不是直接的教授,而是透過弟子們的修学经驗來傳授,叫作「冥授」。這一段等於是說明阿难尊者請示佛陀圓通本根的過程。

庚二、如來垂詢聖众  

释迦如來正式的來詢問與會的大众,他整個修学圓通本根的過程。

所成之果

爾時世尊,普告众中諸大菩薩,即諸漏盡大阿罗漢:「汝等菩薩及阿罗漢,生我法中,得成无学。

這時佛陀在阿难尊者請示以后,就普遍告訴與會大众諸大菩薩;菩薩加一個“大”字,大字是俱足广大殊胜功德的意思,所以我們一般讲“大菩薩”就是指的法身菩薩,才有資格叫“大”。即諸漏盡,“漏盡”就是断除三界見思煩惱的大阿罗漢。這個地方的大阿罗漢跟我們一般讲的大阿罗漢不太一樣,我們一般讲大阿罗漢是俱足三明、六通,八解脫的阿罗漢。這個地方的大阿罗漢,蕅益大師解释,是俱足大乘功德的阿罗漢。也就是說以下的整個阿罗漢,他們都是外現声聞相,內密菩薩行,他們久远劫來都是已经成就菩薩果位的,只是為了幫助释迦佛陀來宣揚佛法,而是現做声聞相狀。所以到了整個经文「二十五圓通」,蕅益大師他解释的時候,他习慣用「跡門跟本門」。「跡門」是為了度化众生所示現的因緣;「本門」是他本來修学的功德,我們讲本地風光。到经文的時候,我們會把有關小乘的修学,它的「跡本二門」來個別開示

「汝等菩薩及阿罗漢,生我法中,得成无学。

「你們在整個修学過程当中是「生我法中」;這個“生”不是我們讲的色身的受生,是一個佛法,法身的受生。《法华经》上說:「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少分」。你們內心当中本來都是煩惱障、业障、報障,怎么能夠生起清淨法身的功德呢?怎么能夠得成无学(学是成就圓通的功德)呢?你們的果地功德,是怎么來的?佛陀提出這個問題。

能成方便   

我今問汝:最初发心,悟十八界,誰為圓通?從何方便入三摩地?」

你們在我佛法当中成就法身,你們当初最初的发心,修学聖道的時候,你們是如何來觉悟十八界的?其实這個地方应該包括七大,二十五圓通包括六根、六塵,六識,十八界再加七大,地水火風空根識。那為什么沒有列入七大呢?因為七大就包含在十八界裡面,開合不同。你們是怎么樣觉悟十八界的,這過程当中誰為圓通?從何方便入三摩地?首先讲到整個修学的目标,你們所證的圓通是什么相貌呢?第二個讲到修学的過程,從何方便,你們当初是依止什么樣的方便之門,而能夠悟入《首楞严王三昧》?阿难尊者請示佛陀「圓通本根」以后,佛陀並沒有直接來回答,而是請大小乘的二十五位聖众,來說明他們的修学過程。

這一段的经文,蕅祖說:為什么如來要垂詢聖众,而不直接回答呢?有二層意思:第一個、显示方便有多門,因為真如本性是絕待圓融,但是悟入真如的方法是很多的。你一天到晚掃地,如果你能夠修止观,也能夠從掃地当中悟入圓通;你一天到晚拜佛,你也可以從拜佛当中悟入圓通,可以說是方便有多門。這是第一個,二十五個圓通他們悟道的方法都不同。第二個、显示归元无二路,显示門門皆能通達众生本俱的如來藏性,是絕不虛妄的,当我們從這個門进去以后,所得到的真如本性是絕不虛妄的。

這二句話的意思簡单的說,蕅益大師后來做一個总結說:「欲知山上路,須問過來人。」我們現在的生命現象,是活在根塵識,一個意識的分別心。意識的分別心当中,生滅心要回到不生不滅的本性,這么一個遙远回家的路,你一定要問過來人。說:「把心帶回家」,這一定要有過來人親自的描述,才能夠更加的貼切。這個就是佛陀為什么不直接回答,而要二十五位大小乘的聖众來回答的主要原因,就是他們实際上走過來,所以他們描述起來更加的貼切,是這個意思。

庚三、众聖各說證門

大小乘的聖众,在佛陀的垂詢之下,就各別的說明自己当初,所修所證的法門。(分五、辛一、观六塵。辛二、观五根。辛三、观六識。辛四、观七大。辛五、观耳根)

辛一、观六塵

“观”指的是能观的智慧,就是本经說的空假中三观的智慧;“六塵”是所观的境,色声香味触法這六個塵境。(分六:壬一、陳那观声。壬二、沙陀观色。壬三、香严观香。壬四、藥王观味。壬五、賢護观触。壬六、迦葉观法)

壬一、陳那观声。

陳那,就是憍陳那,他是观察声塵,從声塵当中去迴光返照而成就三摩地,而證得圓通。

音声悟道   

憍陳那五比丘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在鹿苑及於雞園,观見如來最初成道,於佛音声悟明四諦。

(先說明他成道的過程)憍陳那有些地方叫憍陳如,翻成中文叫做「火器」,因為他在家的時候是一個祀火的外道,所以叫作火器。這当中其实是五個比丘,這五比丘是很有名,因為這五比丘当初佛陀出家的時候是做佛陀的侍者,在佛陀成就以后也是最先得度,可以說是整個娑婆世界,最早成就的僧宝,就是這五比丘。這五比丘有哪五位呢?一、憍陳那尊者,二、馬胜尊者,三、跋陀尊者,四、摩訶男尊者,五、十力迦葉尊者。這五位比丘首先從座位起身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;這段是经家敘儀,以下就正式的來陳述它的因緣:「我們五位比丘,過去曾经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还有雞園修学禪定及种种的苦行。

观見如來最初成道,

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以后,最初是來到了鹿野苑,來度五比丘,所以他們就看到佛陀成道,這時候佛陀為五比丘「於佛音声悟明四諦」宣說四諦法門。佛陀成道以后,观察過去的因緣先度五比丘,而三转四諦法門。透過了,示相转、勸修转跟作證转,來发明整個世間上跟出世間的因果,所謂的“苦集”是世間有漏的因果,“滅道”是出世間无漏的因果。蕅益大師說:四諦法如果匯入到圓教的時候,是一念的迷就落入了苦集二諦,一念的悟当下就是滅道二諦。所以說,世間因果、出世間的因果,只就是一念的迷悟,而各自显現(這是比較深的四諦)。這個地方是說明,憍陳如五比丘,他們最初学道的因緣,以下正式的說明,他的修学的過程。

蒙印命名

佛問比丘,我初称解,如來印我名阿若多。妙音密圓,我於音声得阿罗漢。

佛陀在三转四諦法門以后,就問五比丘說:「汝等解不?」在最初解的時候,示相转的時候,佛陀讲出四諦的相狀。這時候憍陳如比丘就称「解」。当下在初转四諦的時候,憍陳如比丘就證得阿罗漢果,所以「我初称解」,在初转的過程当中就完全通達四諦法門,就真实的知苦、断集、慕滅、修道,這時候如來就印證憍陳如叫阿若多。阿若多翻成中文叫最初解,因為他是整個佛陀弟子当中,最初開悟的,最初成就果位的比丘,也就是一個最早僧宝的出現。

妙因密圓

這地方要注意:我們前面說過,這地方只要是談到小乘的修学都是有「跡門跟本門」。從憍陳如比丘示現的「跡門」來說,他是观四諦,当然他观四諦是观生滅四諦。四諦法門主要從声聞法說是四念处,主要还是无常无我。他從四念处当中去观察他的五蘊身心世界是生滅变化的,而這变化当中沒有一個真实的主宰性,因為它要怎么变你控制不了。你說:我現在要变好,或者变壞,你身体要变得更健康,或者变得更虛弱,你作不了主。你只知道它會变,但是怎么变是由业力決定。所以我們從五蘊身心的变化当化中,我們知道沒有一個真实主宰的自我來主宰。所以他證得我空真如而成就阿罗漢,所以阿罗漢的最初證得是我空真如,他只就是知道在整個根塵識当中沒有一個主宰的我。

但是「根塵識」本身是怎么回事,這個“法”是怎么回事,它的本來面目是什么,完全不知道!這個只是一個声聞的跡門。但是「妙因密言」讲到憍陳如的本門,讲他正式證得圓通。他不但是從四諦当中,观察无常无我證得我空真如,而證得阿罗漢,他更能夠观察這個音声,它当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。“音声”是個假相。為什么?因為它會变化。我們只是看到這個假相,而被這個假相所转,那就是标准的生死凡夫,從這個地方起煩惱造业。

那么一個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人,看到一個假相,他馬上會做一個观照,就是「你從什么地方來?」。這一段我們在前面的三卷半讲得很多,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。我們會探本求源,這怎么會有声音呢?它從什么地方來?我們就順著開始去找,這声音是從什么地方來?從嘴巴中來,嘴巴也不會讲,怎么會有声音?身体也沒有声音啊!当然我們一直观进去的結果,得到一個答案,就是「覓之了不可得」。

所謂的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」。這個声音只就是一個因緣的和合而虛妄的显現,当因緣消失的時候它也就消失的,而它的本質就是众生本俱的現前一念心性。所以他從相中,能夠從相裡面悟入到性,這是一個關鍵,破妄显真。我們從它一個表相,而看到一個真实的体性,這個就是「妙音密圓」。“妙音”指的是它的一個假相,音声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。但是你能夠迴光返照的時候,你就能夠看到它的本質是如來藏妙真如性。蕅益大師說:這也是正式說明「性因真空,性空真因,清淨本然周徧法界,隨众生心而循业发現」。說是怎么會有音声呢?音声的本質,只就是一念的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心性,隨著众生的音声而各自循业发現。所以你看一個音声,一百個人去听這個音声,一百個听到的音声都不一樣。

這表示什么?表示音声這個法不真实。如果音声是真实的,每一個听要完全一樣,因為它有真实的法。但事实上不是這樣,福報大的人他听到的音声都是悅耳的,苦惱的众生听到的音声都是刺耳的。這個就是說明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」。因為我們的心性是受业力的熏习,而各自循业发現。所以我們能夠從假相当中把心帶回家,就是從“妙音”当中而悟入了“密圓”。這是說明他成就圓通的…当然他成就圓通就不是阿罗漢了,至少是圓教的初住,別教初地。

我於音声得阿罗漢。

我最初是從佛陀的音声的教法当中,而悟入了四諦法,證得我空真如,断除見思惑,證得阿罗漢果。這地方讲「跡本」,妙音密圓讲「本門」

結答圓通   

佛問圓通,如我所證,音声為上。」

佛陀問我修證圓通的法門,正如我自己所修所證的過程,我個人是認為,以音声為所观境,是最為无上、最為殊胜的。」憍陳如比丘,自己從凡夫到最初成道的一個修学過程,把它表達出來。這地方有一個地方是值得我們注意,在整個二十五圓通,本來這六塵,应該色声香味触法,应該色塵排第一,怎么声塵排第一呢?蕅益大師說:為什么把声音排在第一個?蕅祖說:「此方真教体,清淨在音聞。」此方就著娑婆世界的根机來說,音声对我們的影響是特別的重大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出世,是以音声來作佛事,把所有的聖道放在音声当中,你看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這個音声裡面有很深的道理在。所以二十五圓通最初是以音声,所謂的所观境,所聞的声塵排第一,而以耳根為最后,以能聞的根排在最后;以音声当作最初,以耳根為最后,這表示一前一后的互相呼应,而相契於娑婆世界的根基,有一層意思,也有暗示其实圓通本根就在声音。

你看我們的〔淨土宗〕完全靠声音,所以我「一心归命,極乐世界阿彌陀佛」。那么誰代表阿彌陀佛?当然很多方式,「阿彌陀佛是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」,他要变現什么相貌都可以,如我們現在畫一幅阿彌陀佛的畫像也可以,用玻璃纖維做一個佛像來代表阿彌陀佛,但是最簡单的就是音声,你能夠念『南无阿彌陀佛』,诶!佛陀就出現,最簡单、最明了,最直接、最了当,然后你把這個声音再听回去,你就跟他相应,跟本尊相应。临命終的時候這种操作的方法最簡单、最直接,因為娑婆世界整個佛法的功德,都是靠音声來傳遞。你看我們中国為什么发展出這么殊胜、广大的梵唄,有多少人是唱《爐香赞》而啟发善根,它的音声就在傳遞一种聖道的力量。

這個当然娑婆世界很適合,因為我們习慣性在六根門頭当中,我們喜欢從耳根來吸收聖道。這地方佛陀也就順众生的根机,把音声排在第一個,把耳根排在最后,是這個意思。

壬二、沙陀观色       優婆尼沙陀尊者观察色塵。

依色悟道   

優婆尼沙陀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亦观佛最初成道,观不淨相,生大厭離,悟諸色性,以從不淨,白骨微塵,归於虛空,空色二无,成无学道。」

「跡門」的修学過程。優婆尼沙陀翻成中文叫「色性空」,因為他最初成道是观色塵的本性是空的而證得无我的真理。他座位起身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亦观佛最初成道。為什么說他也是观佛最初成道呢?佛陀最初成道是到了鹿野苑去度五比丘,接下來所度化的就是優婆尼沙陀,這是第二個因緣。所以他相对其他比丘來說,他是非常的早,除五比丘以外就是他,所以他也說是「我亦观佛最初成道」,我也是在佛陀最初成道的時候而見佛的。那么佛陀教他修什么法門呢?观不淨相,生大厭離。佛陀当初在教導優婆尼沙陀的時候,不是讲四諦法,而是讲「不淨观」,使令他对色身产生重大厭離。

解释「不淨观」。不淨观在古德的註解当中提出了五种不淨:第一、种子不淨,就是我們的色身当初它的一個受身的因緣,是由於我們临終一份的愛取煩惱,一個染污的心識,然后有父母的結合,所謂父精母血的一個杂穢的和合体。所以我們当初色身的成立,就是一個不清淨的心法跟色法的結合,這叫「种子不淨」,色心皆不淨。第二、生处不淨,当我們一念的愛取煩惱而投胎以后,所謂的胞胎所依止的处所,是在生臟之下,熟臟之上;生臟就是我們說的脾胃消化系統,熟臟就是把飲食消化以后,便成了大糞,蘊藏在大腸当中叫熟臟。我們的胞胎就处在這樣一個污穢杂穢的地方,這叫生处不淨。

第三、相不淨,当我們出生以后,我們的色身是九孔,二個眼睛、二個鼻子、嘴巴乃至於大小便处,经常流出不淨,外相是不清淨的。第四、性不淨,我們色身的本質本來就不清淨,乃至用大海水把它洗滌到剩下一個微塵也是不乾淨的。就是說我們的色身其实找不到一個乾淨的处所,這叫「性不淨」。第五、究竟不淨,前面指的是受生,這個地方讲死亡。我們死了以后我們的身体,慢慢的膨漲、青瘀,然后慢慢慢慢的破裂,流出膿血,然后蟲噉,然后变成白骨,最后風一吹又回到虛空,「究竟不淨」。

優婆尼沙陀他最初見到佛陀,佛陀所說的法門是這五种不淨。他次第的观察以后,对男女的色身生起深重的厭離。当然這個地方还不是聖道,成就聖道要观察諸法的总相,不淨观只是個別相,它只是对治愛煩惱,真正对治我見顛倒的是以下的道理。」

悟諸色性,以從不淨,白骨微塵,归於虛空,空色二无,成无学道。」

這個地方就真实的悟道,看到諸法的总相。乃至於能夠觉悟色身的本質,從最初的种子不淨乃至於最終的究竟不淨,最后显現白骨而变成微塵,最后風一吹而归於虛空。他從頭到尾的思惟整個色身的生老病死的過程,他觉悟到一個道理「空色二无」。色法它有一定的生起跟还滅的過程,看他色身出生,最后死亡了,最后变成白骨,最后变成灰塵,最后完全消失掉,所以色塵当下是「覓之了不可得」。那么虛空為什么是不可得呢?因為虛空是假借色塵而显发出來的,色塵既然不可得,虛空也不可得,因為這二個是互相的依存的。所以他看到了色法跟虛空二個都是不可得,它的体性都是毕竟空寂的,而證得「无学道」。他從這個地方,證得无我的道理,在生命当中沒有真实的自我,当然就證得阿罗漢果。

這一段是讲到他的「跡門」,第二段就讲到他的「本門」

蒙印命名    

如來印我名尼沙陀,塵色既盡,妙色密圓,我從色相得阿罗漢。

到這個地方,佛陀就正式印證我叫做「泥沙陀」,或者讲色性空。

塵色既盡,妙色密圓,我從色相得阿罗漢。

這一段又讲到他的跡本跟本門的二种情況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50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50: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,你已经浪費時間了

楞严经要义51: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,沒有真正安住

楞严经要义52: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,不要太肯定

楞严经要义53: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,不是用受用的角度

楞严经要义54: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,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

楞严经要义55:凡事盡心盡力,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,成敗交給业力

楞严经要义56: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,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

楞严经要义57: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,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

楞严经要义58: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,五蘊開始反彈,一定開始反彈

楞严经要义59: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,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

楞严经要义60: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,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

楞严经要义61: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,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

楞严经要义62:你一定要爭千秋,不爭一時;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

楞严经要义63: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,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,不思善不思惡

楞严经要义64: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。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

楞严经要义65:修行人越修到最后個性會越接近,而世間人越攀緣差別越大

楞严经要义66:生死是因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給变現出來、想像出來的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